年轻人来了,
乡村就活了。
- 乡村 生活 -
(资料图片)
整天向往着去租个小院喂马劈柴,又总是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割舍不下?
最近,在日本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一种“乡村微住”模式,去山里住上半个月到一年,适度体验下乡村生活,卸下城市的压力,给自己的人生放个“小长假”。
没想到的是,很多人因此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。
现在打开现在日本乡村的各种政府官网,铺天盖地都是“乡村微住”计划的邀请,其实在日本,乡村振兴也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问题——如何吸引人,尤其是年轻人。
所谓“微住”,介于“观光”和“长住”中间,就是在一个地方 “稍微住住看” 。
时间最短为两周,可以持续至一个月以上到一年。
这种“微住”的形式,最早发源于日本北陆地区的福井县。
福井县是日本全国眼镜产业重镇,也拥有很多古老的寺院和传统手工业,但它虽然北临金泽、南接京都两大知名地旅游胜地,知名度却是全日本倒数,甚至连新干线都不经过,是十足日本乡村的偏僻之地。
出生在福井县、自称是“生活艺人”的田中佑典,为了让人们发现不为人知的偏僻的故乡的魅力,提出了“微住”这个概念。
田中在一本名叫《LIP》的台日系杂志担任主编,此前10年中频繁往返在在中国台湾和日本福井之间。他上线了一个“福井微住.com”的网站,招揽海外的人们来到福井体验生活,成为和福井这个小地方不断产生联系的“微住者”。
此后,《LIP》联手台湾的日本文化志《秋刀鱼》,并邀请到日本人气新锐摄影师川岛小鸟,以福井县特产青花鱼为灵感组成了一个“青花鱼编辑部”,开启了为期两周的“福井微住计划”。
在这两周中,田中佑典带着编辑部重游自己离家求学前常去的地方,体验了“在福井成为一日职人(亲手制作一副眼镜)”、“下班之后就去泡钱汤放松心情”、“感受福井的百变宗教(寺院坐禅体验)”……
还提出了“微住就是要跟当地人学做一顿料理”,找到福井东乡、大野当地居民现身指导,体验手做东乡米饭团、日本最甜美大野水所泡制的福井茶。
两周的“微住”体验结束后,《青花鱼》推出了一期福井县特辑,在台湾诚品生活举办了一个“青花鱼微住计划”选物展。
《LIP》还特地为福井东乡地区设计了一款环保袋,上面的图案来自东乡生产的米标,结合山川的意象。
据田中佑典所说:福井其实是日本越光米最早的诞生地,但后来在新潟县发扬光大,人们渐渐忘记了原产地的存在。因此要通过自己的推广,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。
团队成员之一的摄影师川岛小鸟,此后创作了 “秘境妖精”与“福井物语”两个系列的作品。
两周的“微住”体验,川岛小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?
“福井拥有高山、海湾和新鲜的空气,仅仅置身于此就令人身心都感到安心,仿佛心中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。”
为了吸引年轻人到乡村微住,乡村政府可以说是煞费苦心。比如在福井县鯖江,重点是: 强调 〝家赁无料〞 (免房租)。
这对那些在城里被房租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来说,无疑有巨大吸引力。
住的房子也用手绘图画好,功能清晰一目了然,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开启“抱团躺平”的新同居模式。
拿出来的村屋,是村子里废弃的老宅,经过政府重新捯饬装修以后,拿来提供给“乡村微住者”居住。
报名参加”乡村微住“的年轻人一来,屋前屋后一逛,乐得合不拢嘴,纷纷在屋檐下开始合影,”这房子,比想象得要好!“
房子里,厨房啥的配套都有,还配有一辆自行车,方便大家空闲之余,到乡下的小路上去骑行观光。
彼此陌生的年轻人在一间小屋下很快就混熟了,聊天、一起做饭,瞬间开启了“向往的生活”模式。
在“微住”中,还有一种新旅游方式,称之为“微遍路”行动。
以步行的方式挖掘乡村魅力。在徒步旅行过程中,可以和当地人深度交流,挖掘当地的特色美食、匠人工坊等等。
鯖江的“微住计划”,一共有17个报名者,这些成员的来历都不同,有的是前棒球选手、甜点师、自由工作者、甚至还有一些只做日薪工作专门存钱旅行的打工族。
其中有一位“微住”成员森一贵,毕业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,他曾在知名的顾问公司任职。
在后来重新找工作的一段空档期,抱着“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渡假生活”的目的,参与了这个这项计划,想不到却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。
森一贵与这些与自己人生规划完全不同的人相处一年,他的人生观受到了激励的冲激,他领悟到既定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他所向往的,他应该为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奋斗。
于是,森一贵辞去他已经拿到的的东京大企业的Offer,真正的移居到了福井县的鯖江,在这里他与当地的设计师事务所《SUGI》一起工作,一起发掘当地的特色产业。
鯖江这个小地方虽然不够知名,却聚集了日本七种传统工艺,以鯖江為中心画一個半徑十公里的圆,这里的知名工艺与就有光学眼镜、漆器,已经有1500年历史的越前和纸、700年历史的越前打刃物、……
森一贵与他所在的设计事务所一起,组织了工坊开放日活动,与微住计划相结合,从一开始吸引85家的作坊参与,到现在参与的的作坊更高达110家。
而来场人数更是高达4.2万人。
工坊开放日,让年轻人深度接触这些地方的传统工艺,用一种观光带体验的方式,将这些匠人匠造传播出去。
通过这些“微住者”,将这些传统工艺更多地传播出去,其实对这些年轻人来说,到山里并不是单纯“躺平”,他们更发现了一种自己喜欢的事业。
不只是有了知名度与销售量,对于这些老作坊也产生了质量的变化。
当地一家老漆艺作坊第八代传承人内田先生说:〝曾经这个地区有200多家漆器工坊,但是现在只剩下不到20家,在传统工艺逐渐走下坡的状况下,我们都不知道何时会关门,因为这些乡村微住者,我们逐渐出现了生机以及继续运营的可能性。〞
原本是冲着“零房租”来躺平的年轻人,最后又在乡村重新支棱起来,开始了新的事业。
这样的模式也让我们思考,乡村振兴,还是要有一群有想法、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到来、深度体验,而这第一步,是最难的,也是最关键的。
所幸的是,现在已经有了成功案例。